close

۝官網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我要購買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白萱你看這個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爆猛的啦!我發現Y!奇摩購物要比momo購物、金石堂書店更有競爭力。超多的網友很都說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無敵強的!給雨旋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雨旋說用Yahoo找24H購物且PChome線上購物搜尋圖書影音 ,文學/小說/漫畫 ,旅行飲食會有進一步訊息。這個機會真的很難得,希望跟敝人一樣狂掃最後便宜活動!

前些日子看到的價格是 253,網購是一種消費趨勢,可以方便找便宜東西,不定期買到超值東西,網路售價隨時會變動,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近網路價唷!➤這裡可以看更完整詳細官網資料

姊妹們再買東西時候,一般都會先上網路商場找價格實惠商品或是用Yahoo搜尋,然後找優惠或特價商品。也算是很勞心勞力事情!不過能找到低價的東西也會超開興。簡單闡述一下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特色作者:林輝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14-11-14。圖書影音 ,文學/小說/漫畫 ,旅行飲食商品。

旅行,不只看見美妙。

我相信旅行包含了美妙的內函,如了解、珍惜、檢討以致以及平;
問題是,怎麼才能將這些美妙的東西拉近,取代揮霍、自私以及毀滅?

關於那些但願與苦難,關於旅者如何察看、理解與回應。

在中國的農村,咱們看見名符其實的“家徒四壁”;在印度,看見人口爆炸與貧窮相乘、造就最不宜人居的城巿;在尼泊爾,患有愛滋病的小孩被拋棄、販賣;在?利亞,家園被烽火搗毀;在巴勒斯坦,巨型圍牆隔絕了世界;在約旦,伊拉克難民身無長物,只有殘疾與緲茫的但願……

透過旅者的眼以及筆,咱們看見這世界其實沒有想象中美妙;
但咱們也透過一樣的眼以及筆,看見那些與冤仇相生的良善,與苦難並存的但願。

香港女孩將教育、衛生、食水帶進尼泊爾的貧窮偏鄉;11 歲的巴基斯坦小女孩冒死爭奪女性受教權;21 歲的女孩讓監獄中的無辜小孩具有平穩的生活……還有努力消弭以色列以及巴勒斯坦雙方冤仇的民間集團、被嚴密監控卻堅持書寫的西藏作家,和那些為愛滋病童開設孤兒院、親力親為幫助難民渡過難關的人們……

不同樣的旅人,讓咱們看見不同樣的世界。沒有自但是生的幸福,沒有原本就存在的以及平,所有的一切都是得來不容易。他寫下的每一一個字,都是在告知咱們──

理解這世界愈多,咱們愈有但願指向一個美妙的世界。

【名家舉薦】

◎梁文道(知名作家)

“林輝是“社運人士”,但他充滿浪漫主義的豪情,擇善執拗。過去兩年他雖然環游世界,但字裡行間,仍能發現他走到哪裡都忘不了香港。既在地、又離地的游記,只此一家。”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國際事務鑽研中心主任∕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新世代的香港切?格瓦拉”,這是我想給林輝的稱號。一趟旅程中,世界可以供給咱們無窮的營養,但咱們可以供給世界甚麼?這本書可以給你最佳的謎底。”
──段慧琳(主持人∕作家)

“新一代的國際視線,不是獵奇尋新,沒有大驚小怪,有的,是人文的關懷以及共生的悲願,和,香港人特有的幽默感。林輝,一個值得記住的港仔名字。”
──馬家輝(作家)

“對於公民社會的建設傾瀉心力、但願人人生活有所扭轉甚至世界得以扭轉的林輝,書中篇篇故事並不是純潔的旅游札記,除了了表露異功能變數風光及別樣人生,更有不一般的深入意義。”──唯色(詩人∕作家)

‘林輝是一名不滿於路上景致的旅者,不斷追尋、探索、挖掘,然後為咱們從新解讀這個世界,展現出不同樣的人文景色。透過他一五一十如水銀瀉地般的陳說,使人驚覺地球是這樣的多變萬化,人世間是如斯的悲喜交集。”
──張翠容(《行過戰火大地》作者)

“我與林輝懧識多年,他是香港新一代青年中活躍的文化評論人以及社會行動者,使得本書既有旅游書應當擁有的、拓寬讀者視線的意義,又充滿著對於咱們身處世界的深入反思。”
──張鐵志(香港《號外》雜志總編輯)

“林輝的筆下描繪的是一個個人們未曾經聽聞的公民運動與那些遷移者的背影所述說的故事。那些咱們需要知道,卻歷來沒有人告知咱們的事。他細膩入微的察看,沉著冷靜的筆調,說著一個又一個遙遠的故事。”
──黃于洋(《途經》作者)

“旅行教我的一件事──那些只執著在面前事物的人,永久看不見退一步的不同視線,和更大的美妙幀!旅行,不是用來眩耀的,而且用來學習、反思及尊敬的。我在林輝的《旅行在但願與苦難之間》中,看見了我所信仰的旅行意義以及真締!”
──溫士凱(旅游美學作家暨播送主持人)

“一個香港時事專欄作家,不會由於旅行到馬來西亞,就正巧遇到住在吉隆坡的緬甸撣族難民。真正影響人生的,不是咱們在做甚麼,而是咱們的生命本色是“誰”。”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旅人是廚師的化身,越關切社會的旅人越會炒出有層次感的菜色。若你懼怕清淡無奇的旅游文字,這次,無妨試試“阿輝師”的港式口味,你會嘗到味道背面的另外一個味道,看到世界暗地裡的另外一個世界。”
──藍白拖(背包旅人)

盛情贊譽!

















目錄
專文舉薦
作者序
序章 香港 
I Must Change My Life 
Chapter 1 新疆 
我的西功能變數,你的東土
新彊難解結 
扭轉中的白哈巴 
賣國賊? 
Chapter 2 西藏 
風轉的咖啡館 
說真話的唯色 
三一八國道的最後一段 
藏地騎行──我所遇見的仁慈與強韌 
Chapter 3 尼泊爾
如果這是西藏人的樂土 
未來之村 
義工旅行 
把小孩從獄中救出來 
尼泊爾公民社會的關鍵字:自救 
趕上吳蚊蚊 
Chapter 4 印度 
又愛又恨 
震動南亞的兩個少女 
小西藏 
被拋棄的殖民主義 
印度戀情故事 
內在的旅行 
Chapter 5 馬來西亞 
能溝通就好 
大時期 
種族融以及,如何可能? 
抵住發展的巨獸 
那些我得到的,以及香港正失去的善意 
外來人 
從緬甸到馬來西亞的流亡路 
拍不下的景色 
Chapter 6 緬甸 
讓世界再也不需要翁山蘇姬 
不做幫兇 
緬甸的未來 
萬佛之城 
Chapter 7 土耳其 & 賽普勒斯
在世界的中心呼喚美 
錯以及揮霍的權力 
曆史,在負嵎頑抗 
庫爾德族在土耳其 
統一之路漫漫 
彩虹社區 
Chapter 8 以色列 & 巴勒斯坦 
強大的小國 
單一種族,多元文化
每一個人都是對於的? 
耶路撒冷,誰的聖城? 
留下來,不拋卻
是獵物也是獵人 
Chapter 9 約旦 & 埃及 
難民的故事
失落之味 
失去但願的抗爭 
使人絕望的世界級金字塔 
穆斯林兄弟會與埃及的坎坷民主路 
後記 世界的苦難太多,然而…… 













內文試閱

是獵物也是獵人
  這世上的受害者常常也是加害者,是獵物也是獵人。“我是受害者”這句話,常常成為使人拋卻自己道德底線的籍口。

  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時常可以看見許多穿戴軍服的年青人,他們是正在服兵役的年青人。我在旅途上也時常遇到來自以色列的年青背包客,他們通常都有著類似的背景:剛完成為了兩年或三年的兵役(以色列所有人都要服兵役,女性兩年、男性三年),於是花數月或半年時間出來旅行游歷。臺灣與南韓的年青人也要服強制兵役,但這兩個處所卻其實一直都沒有戰爭。以色列卻不同,戰爭總離他們不遠。

  記錄片《See if I'm Smiling》談的就是這些年青人的經曆。導演走訪了六位曾經在以色列服兵役的女孩子,由她們自己回想,在這兩年兵役期間,她們變為了一個怎樣樣的人。

  她們由一個十八歲的普通少女,變為穿上軍服拿著步槍的兵士;由學生變為具有權利的軍人,在西岸、加薩走廊擔任殖民者的角色。對於她們來講,巴勒斯坦本是一種遙遠的存在,或許在記憶中有過自殺式炸彈攻擊的新聞、在教育中學過以色列被阿拉伯諸國圍攻的曆史,但這些始終不會變為對於於個體的恨。正如懧為日本應為侵華報歉的中國人,不見得就會面到日本人就恨。

  但是穿上了軍服,卻成為了“路西法效應”的活生生試驗品。“路西法效應”說的是一個心理學試驗──一群普通人分別扮演囚犯以及獄卒,當他們慢慢投入了角色,便一步一步越過了道德的界限,做出自己往常不能接受的事,就如大天使路西法腐化成為撒旦一般。

  戎行是一種扭曲的體制,尤其是當你具有了強權,你可以肆意侮辱、傷害你的“敵人”──即便他們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當恨意進佔了心中,乃至成為習氣,則能把人變得沒法想象地恐怖。

  記錄片中,一個女兵回想自己最不堪回首的一幕:為一個巴勒斯坦死者清潔身體時,有其他女兵帶著相機途經,她沒有尤豫地就叫人為她與屍體合照,就象旅行時在景點前拍照紀念般。這成為她做過的最羞恥的一件事,沒有想過這世上竟曾經存在著一個這樣的自己。

  而那張相片,她沒有丟掉,由於她想看清楚當時的自己,“See if I'm smiling”。

  有人說世上沒有沒有緣無故的恨,但即便如斯,恨的理由通常也不難找。片中最使我震動的是,恨意如何可以等閒地轉變為瘋狂,讓一個標准人闊別應有的道德以及理性。要恨,不難;要把恨公道化,也不難,只需找一個理由,然後它就會自但是生。其中最經常使用的理由,就是“我是受害者”或“我是弱者”。

  弔詭的是,這世上的受害者常常也是加害者,是獵物也是獵人。一戰後德國懧為它被英法美等國強迫,沒多久就反過來殺了六百萬猶太人;以色列曾經被阿拉伯國家圍殲,但今天卻在欺壓著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確切已經是弱勢到極點,但那些自殺式炸彈攻擊,傷害的常常卻是最無辜的平民。而現在,這些以色列的年青平民又穿上軍服,成為巴勒斯坦人眼中的壓迫者。

  另外一部電影《立見天國》(Paradise Now)講述兩個巴勒斯坦年青人自願成為人肉炸彈,由於懧為被以色列壓迫、失去家園,在沒有槍炮槍彈的情況下,只能以這類法子去反抗。但同是巴勒斯坦人的友人卻質問,這樣能嬴嗎?不,這樣只會?滅咱們的生活,然後讓對於方更有理由或籍口去使咱們活得更痛苦!

  如果用暴力永久羸不了,那就至少要在道德上克服。道德是“弱勢者”的最大優勢,用來抗衡缺少道德者的權利;而“弱勢者”的最大道德常常就是“弱勢”自身──由於被壓迫,所以行動上即便超出往常的秩序,也能夠得到理解以及接納。但即便如斯,弱勢不能成為獨一的道德,“弱勢者”的身份也不能無窮擴大。

  “我是受害者”這句話,常常成為使人拋卻自己道德底線的籍口。由於我是受害者,所以我要反抗;由於你比我強大,無比時代可用無比手腕,所以我的反抗方式也要用上更邀進的手腕;由於要激進,所以就算拋卻一向的道德也是公道的。於是一些不應出口的話竟能說出口了,一些不應做的事也能做得出來,就由於“我是受害者”。

  我想起學佛的朋友教我的一句話:“憎惡會令你成為你憎惡的人。”就象那些武俠小說的老橋段:殺了殺父仇敵,你同樣成了人家兒子的殺父仇敵。報父仇有無道理?大概有,但以後呢?冤仇可以怎樣終結?有誰能夠得益?

  想象這樣的情況:一個以色列人被一個自殺式炸彈炸死,他的家人定會悲忿莫名,將冤仇指向巴人。等這個人的孩子長大了,到巴勒斯坦服兵役,他會把他面前的人都視作殺父仇敵,恃著權利侮辱乃至傷害他們。被傷害的巴人無處還擊,於是決定成為人肉炸彈,再殺死另外一個無辜的以色列平民。可想而知,雙方的每一一個人在民族國家層次、家庭層次、個人層次,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這類冤仇的循環,怎樣樣才能解開?

  在東耶路撒冷,我探尋了一個民間集團,他們的工作讓我無比震動。這個機構叫父母心聲家庭論壇(The Parents Circle Families Forum,簡稱PCFF),專用為因以巴沖突而失去親人者提供服務,例如心理輔導、互助小群組等,他們的服務對象同時包含以色列人以及巴勒斯坦人,更進一步,他們還會支配兩邊死者的親友一同介入小群組,透過溝通以及理解去消弭冤仇。以色列人也好,巴勒斯坦人也好,站在面前的雖理應是“加害者”,卻其實跟自己同樣都是個無辜的“受害者”──同是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兒子的母親。在一個“人”眼前,國族之別,對於錯之分,也就沒有原來那末首要。她們之間的一個擁抱,就等於化解了無數個行將產生的慘劇。

  PCFF 的成員有六百多個家庭,成立二十年以來,這些介入者由原本可能選擇成為人肉炸彈或帶著冤仇服役的兵士,變為終於看清事情的本色──真正制造慘劇的,是“沖突”自身。一旦超出了“受害者”的心魔,回復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以及平的目標反而更近了。

大時期
  或許十年前,沒有人想象得到馬來西亞會變為今天這個模樣,有這麼多人走出來去扭轉這個社會,但是它仍是產生了,而且會繼續產生下去。

  這次馬來西亞之旅,懧識了許多來自社運、政治、媒體以及藝術圈的朋友,他們大都在為行將來臨的選舉做准備,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但願可以透過選舉迎來一個更好的馬來西亞。

  我本來在馬來西亞的朋友不多,來到吉隆坡第一個找的就是老朋友凱倫。懧識凱倫已經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事,當時他透過所屬的非政府群組織到香港工作,而我則在社運圈中懧識他,但不算熟。凱倫在香港工作了三年,以後回到馬來西亞,並漸漸踏進了政治圈。這次選舉,他也將代表馬來西亞的在野黨人民公正黨參選,我來到馬來西亞時,他的選舉工程也正在展開。

  說到底我也曾經經在政治圈中打滾過,對於選舉工程固然很有興致,無非讓我更有興致的,卻是凱倫以及太太嘉美的戀情故事。嘉美是香港人,過去一直在民間集團工作,最近幾年則投入中國內地的勞工教育工作,時常要來回中港兩地。她以及我同樣,也是在凱倫在港工作時懧識他的,但當時也只是普通朋友,直至五年前,嘉美拿起背包,獨自到馬來西亞旅行時,重遇舊朋友凱倫,千裡姻緣一線牽,兩人就這樣譜出了一段異地戀。

  凱倫以及嘉美的戀情,大概由於兩人對於社會政治都有相近的熱忱以及承當,但是促使兩人簽下婚約的,竟也是政治。原來他們分別懧識一名社運先輩,也是分別來自馬來西亞以及香港,年青時也曾經如兩人般異地相愛。但是,當時在馬來西亞的先輩由於介入社會運動而被政府監禁;香港的先輩則由於營救情人而被馬來西亞政府驅趕出境,兩人因而相隔兩地,感情也無疾而終。反觀凱倫以及嘉美,凱倫現正處於本國政治的狂風中心,風高浪急,誰也不保證未來會產生甚麼事,或不會產生甚麼事;嘉美的工作在內地也是相當敏感,隨時會誤踏火線而不自知。兩人不想重蹈先輩的復轍,於是決定給對於方一個名份:“就算咱們其中一個要坐牢,此外一個也至少可以有法定身份去探望啊!”

  幸虧,在這大時期中,他們婚是結成為了,但沒必要在監獄相見。半年以後,凱倫終於勝出選戰,成為檳城的民選議員;嘉美則辭掉了工作,在凱倫選舉後去了一趟背包旅行(咱們又在埃及開羅相遇,無非這是後話),並且正在斟酌如何在馬來西亞假寓下來。

  也由於凱倫的介紹,我懧識了多位社會運動者,自二○○七年以來馬來西亞的幾場大型社會運動都有他們的身影,而這幾場社會運動變更變了馬來西亞的政治容貌。如○七年“干淨與公平選舉同盟”(淨選盟)的呈現,就直接影響二○○八年大選的戰果,執政黨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敗績,檳城等五個州變天,也讓馬來西亞人發現原來扭轉是有可能產生的。於是接下來的五年,一場又一場的人民運動接連產生,象淨選盟 2.0 以及 3.0、反對於興修稀土廠運動、反山埃採金工程運動等,許多人永遠不聞不問變為介入運動,民間社會在這幾年間壯大了不少。 

  象“淨選盟母親團(Mama Bersih)”就是一個好例子。她們都是家長,一般來講是社會中起碼介入政治的一群。她們的成立,恰是由普通巿民變為行動者的典型──她們不滿貪汙橫行、選舉舞弊不公、環境被肆意損壞,於是成立群組織,發起運動。

  在選舉前夕,她們也自發地群組織游行以及街站,編印自己的刊物,走到街上提示巿民“是扭轉的時候了!”我跟她們一塊兒上街,看她們如何游行、喊口號、發傳單,感覺到她們確切不是老手,顯明經驗不豐,但卻充滿熱忱,彷彿看見十年前初踏足社會運動時的自己。

  社會運動的發展如火如荼,新媒體一樣也在馬來西亞佔有益發首要的位置。馬來西亞的主流媒體,不管是電視、電臺仍是報紙雜志,都需要得到政府發予執照,因而一旦有媒體“不聽話”,其牌照可能就會偶合地驟然被取消。在這類情況下,要靠主流媒體去監察政府,自然是刻舟求劍,獨一可以突破這類局面的,就只有網路了。

  我透過《香港獨立媒體》(INmediahk.net)朋友的介紹,懧識了《現今大馬》的主事人之一楊凱斌。凱斌兄曾經是學運中堅,後來添加了《現今大馬》任中文主編;在他帶我參觀辦公室時,正密鑼緊鼓地籌備《現今大馬》的電視部《KiniTV》。

  《現今大馬》有英、馬、中、印四種語系版本,每個月閱讀數近五百萬,無疑是馬來西亞最首要的新聞媒體之一。雖然它完整依托網路,但影響力卻不下於其他主流傳媒──這也歸因於網絡上的《現今大馬》其實不受政府的牌看管制,沒有了這個緊箍咒,《現今大馬》可以更自由地批判政府、揭露真相,而這恰是馬來西亞民間社會所欠缺以及需要的。

  這是一個大時期。或許十年前,沒有人想象得到馬來西亞會變為今天這個模樣,沒有人想象得到會有這麼多人走出來去扭轉這個社會,但是它仍是產生了,而且會繼續產生下去。即便那看似是在水泥裡種花,竟也長出了?芽來。

  原本沒有路,只因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讓世界再也不需要翁山蘇姬
  作為一個公民,咱們要致力令這個世界再也不需要翁山蘇姬、不需要有一個個體去經受這些痛苦,只為了捍衛人類的公義以及尊嚴。

  緬甸是我心儀已經久之處。這次趁著來馬來西亞,還買到了超廉價的廉航機票,從馬來西亞的吉隆坡來回緬甸最大城仰光的機票乃至不到一千港元(約四千臺幣),實在沒理由不掌控機會。反正要去緬甸,不能走陸路,只能坐飛機進出,這是當地政府的槼定,料想是跟邊疆地區少數族群的沖突有關。

  不知是幸仍是不幸,緬甸之所以為眾人所懧識,很大的緣由是由於一個人:翁山蘇姬。她是緬甸國父翁山將軍的女兒,父親去世以後移居外國,求學、工作、結婚生子,原本已經過著平凡高穩定的生活。但一九八八年由於母親病重,她回國探望,卻趕上了大型反對於運動,作為前國家元首的女兒,她也被卷入運動裡中,為了自己的國家以及民主,踏上一筆不歸路。

  由於爭奪民主,所以被打壓;由於得到人民支持,所以被囚禁,而且一關就是十五年。這段時代,她沒法親身領取諾貝爾以及平獎、沒法見兩個兒子,也沒法見自己丈夫最後一面。她拋卻這一切,謝絕離開緬甸,由於她知道緬甸人民需要她,而事實上,她也一直是緬甸軍政府的親信大患。

  由於翁山蘇姬,世界都沒有遺忘緬甸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直到二○一○年的全國選舉以後,翁山蘇姬終於獲釋;二○一二年,她在挪威奧斯陸站上世界矚目的頒獎臺,接受觀眾長達兩分鍾的掌聲,手上拿著那個早就屬於她、但從未親手頒給她的獎項。

  獎項是諾貝爾以及平獎,一九九一年頒發,二十一年後才達到翁山蘇姬手上。二十一年前,她的丈夫為她奔走爭奪獎項、兒子代她上臺致辭,她卻在緬甸家中被監禁,被迫與世界分離。如今,她終於可以親自領獎,丈夫卻已經離開人世。物轉星移,試問人間何世。

  我慕名來到翁山的家門外,一個囚禁了她四分之一世紀之處。翁山東大學概不在裡頭,我也只能在屋外張望,想象那些年她是如何渡過。我想起她在領取諾貝爾獎的演說中,談到佛家的“苦”,是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也是她在被囚禁的這些年中細心思考、深深體會的課題,尤其是後二者──與摯愛的人分離、與厭惡的人相會。在這悠久與家人被迫分離的歲月中,還要面對於過去軍政府的各種脅迫,面對於這類如無底深潭般的苦,翁山蘇姬是如何堅持過來的呢?她也有懷疑自己、質疑自己所做的時候嗎?

  我想,她必定有,但有更偉大的目標吸引著她,就如她所說,象在沙漠中的旅行者,雙眼緊盯著引導方向的星星,並以此作為邁向救贖的方向。即便完整的以及平只是可望不可及,但咱們也必需眼望前方,堅定地向以前進。這樣走下去,扭轉就會來臨。

  這是極難,也是極易。咱們沒必要也不可能全都成為翁山,但作為一個公民,咱們正要致力令這個世界再也不需要翁山、不需要有一個個體去經受這些痛苦,只為了捍衛人類的公義以及尊嚴。在緬甸,翁山蘇姬付出了這些代價,但她也提示咱們,還有許多正被迫害的、無名的公義捍衛者,他們也在為咱們做著一樣的事。在中國,有李旺陽,有陳光誠、高智晟,有劉曉波以及太太劉霞,還有趙連海、艾未未(注1),以及許多犧牲自己的自由乃至生命的人。關注他們、支持他們,恰是作為一個人的應有之義。良知犯,一個都嫌太多(注2)。

  注1:中國民運人士李旺陽因受訪談論六四事件而“被自殺”,死因可疑;陳光誠為中國盲人維權律師,長時間遭到監控並服刑,後經中美談判後落腳紐約;高智晟是維權律師,被監禁五年後於二○一四獲釋,卻已經被虐待得不成人形;中國作家劉曉波因介入六四及人權運動而被補入獄;趙連海是中國媒體人,曾經因群組織、調查二○○八年中國毒奶事件而遭監禁;知名藝術家艾未未為中國異議人士,長時間遭到監控並限製出境。

  注2:良知犯(Prisoner of conscience),意指未觸及傷害、暴力等犯法,卻因種族、宗教、膚色、語系、性偏向或宗教信仰等被迫拘禁之人。

三一八國道的最後一段
  每一一個漢人對於藏人的壓抑,都是漢人對於藏人的侮辱,都會使藏人更渴想具有自由以及尊嚴的生活。

  三一八國道是中國最長的國道,由東至西,貫穿整個中國大陸;三一八國道的最後一段,就是指由拉薩至尼泊爾邊疆樟木(鎮)的這段路,或稱“中尼路”,也是從陸路進出尼泊爾的必經之路。

  我由拉薩往尼泊爾去,此時正值十八大之時。自從蒲月時兩個在拉薩打工的年青藏人在大昭寺外自焚後(五大藏區那時已經前後有近七十多人自焚),拉薩以致整個西藏的保安堪稱變本加厲。在巿內不時見到結成小隊的軍人巡邏,其中兩人背上還帶著小型滅火筒;各個寺廟及藏人會萃之處如布達拉宮外、八廓街廣場及宗角祿康公園等,都有嚴格的安檢站,進入都要檢查證件、搜查行李和搜身,程度直近擾民,而且檢查藏人要比檢查漢人嚴格得多。過去藏人可以隨時進出之處,在安檢站的軍警以前,現在都從“主”變為“客”了。

  以及我坐同一車到樟木的有幾位漢人、一名藏人,他穿戴羽絨外套,但實際上應當是位僧人。不懂漢語的他,只是往往微笑,手裡拿著一本已經有尼泊爾簽證的護照,打算到尼國去。其實在這類時候可以有一本護照已經經不簡單,過去十年,政府不僅不讓藏族人申請護照,自二○○八年起更不斷找緣由收回之前發出的護照,至今大部份西藏人的護照都已經被沒收。

  聽說這緣於二○一二年初的達賴喇嘛時輪金剛灌頂大法會,因為達賴喇嘛年事已經高,良多藏族人都想方設法參加。他們大多在法會舉辦前一個月,先用護照到尼泊爾,再從陸路“偷渡”進印度。這數千乃至近萬的藏人千裡迢迢到印度的菩提迦耶去見達賴喇嘛一面,使得中央政府大怒,不單把許多去過法會的藏人拉去上(與監禁無異的)“學習班”,還妄圖以取消藏人出國機會來割斷他們與達賴的聯系。

  所以當我見到這位藏族僧人,已經經有不祥的感覺,覺得應當不會太順利。果然在第一個檢查站,他被檢查證件時就花了差不多半小時,但見到他終於被放行,我心裡仍是安了一點──惋惜這只是假像。到了第二個檢查站時,已經經入夜,咱們雖然都要被檢查證件以及行李,但都很簡單就通過了,只有這位藏人大叔待遇尤其,被“細心”檢查──包含每一一件行李、相機裡的每一一張相片,乃至是每一一張紙片,稍有“可疑”就將之沒收,而這位大叔則在寒風中應付軍警的查問,難得他還能維持微笑。

  但是,他終究仍是過不了關。我看著他被翻箱倒櫃地檢查行李,沒有甚麼很可疑的東西,但相信就由於他是一名藏人、而且仍是位僧人,所以即便他有護照以及簽證,都不能被放行。咱們的車惟有先行離去,終究經曆了差不多十次的證件登記,才能勝利走過樟木的友情橋,過境尼泊爾。

  我不知道那位藏人最後怎樣了,但我相信他能勝利離境的機會甚微。一個藏人,在自己的故鄉有如賊般被對於待──不容許出境、出入要安檢搜身、坐火車到拉薩要登記,聽說還有許多從外埠到拉薩朝拜的藏人被拒入城。這一切,說是都為了“安全”以及“高穩定”。

  我不知道到底誰才是危險源頭,但我確定,不會是這些溫順敦厚的西藏人。我以香港人這既利便又“安全”的位置,尚且為他們的處境感到激忿,我沒法想象一個關切自己民族的西藏人,處身這類有如《一九八四》(注)的環境當中,會有著怎麼的情緒。胡錦濤說但願全國各族人民同享做為中國人的尊嚴以及光榮,西藏人聽在耳裡,會覺得胡總真幽默吧?

  我不知道西藏的未來會怎樣樣,但我知道,每一一個漢人對於藏人的壓抑,都是漢人對於藏人的侮辱,都會使藏人更渴想得到具有自由以及尊嚴的生活。政府恐懼甚麼都好,其實正為之提供燃料,終有一天,那火終會以更猛烈的形態,燒回壓抑者身上。

  註:《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政治譏刺小說,描寫極權主義社會及其本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圖書影音  旅行飲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eymexytujvc 的頭像
    seymexytujvc

    ,使用心得雜誌文具影音

    seymexytujv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